盤點2023 | 水發水控科技創新熠熠生輝的一年
分類:
集團新聞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
2024-01-14
回顧2023年,水發水控聚焦主責主業,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潛心基礎研究,不斷向科技高峰進發;專注成果轉化、助力產業升級,持續為產業輸送原動力。
改革創新、協同創新、戰略引領、人才引領、雙鏈融合……一系列“組合拳”的效應逐步顯現。
關鍵詞一:改革創新
2023年6月中旬,水發水控成功入選“科改專項行動”企業最新名單,成為水發集團唯一一家省科改創新工程平臺類公司。該次入選將有利于集團形成科技創新的協同氛圍和整體合力,爭取更大的改革自主權、精準化授權放權,充分享受科改企業的各類優惠政策。
關鍵詞二:協同創新
水發水控不斷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以企業為主導,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建立與浙江大學、河海大學等科研院校的長期合作關系,加入全國智慧水利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北師大產學研實習基地成功掛牌,在人才培育、平臺建設、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戰略合作。
關鍵詞三:戰略引領
水發水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和信息化體制機制,先后研究印發了《水發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籌)科技創新工作管理辦法(試行)》、《水發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籌)科技創新工作指導手冊》、《水發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籌)科技創新規劃》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有效發揮了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關鍵詞四:人才引領
水發水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組建水發水控專家庫。以籌建科技攻關小組,聯合培養技術人才,逐步建立自身技術團隊,實施人才優勢互補戰略。
關鍵詞五:雙鏈融合
水發水控建立健全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的互通互聯互融機制,以科技創新優勢支持產業發展優勢。集團與科學院生態所、山東科創集團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該平臺打通集團同科研院校溝通的橋梁,以國家政策為導向,整合創新資源,有效推動集團創新鏈和產業鏈互動融合,解決集團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中遇到的難題,為助推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六:重大專項
水發水控聯合浙江大學等多家單位成功通過國家重點專項申報工作,該項目可獲國撥經費1800萬元。此次申報充分利用國家資金及政策導向支撐集團水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貫通產學研用的水務科技創新鏈條,標志著集團初步具備了承擔高水平科技創新項目的能力,實現了高水平科技成果與企業實際需求的精準對接。
關鍵詞七: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創效
水發水控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與專業機構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引進成果轉化;參加濟南市科技成果轉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并當選為第一屆理事;積極對接科研院校,努力攻克關鍵共性技術;2023年科技政策財務創效實際到賬(減免)2551.43萬元。
關鍵詞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水發水控始終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致力于解決低碳工藝技術、水質提升、管網協同等產業關鍵共性問題。以前瞻性、戰略性需求為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
關鍵詞九:數字賦能
水發水控持續促進數字技術和產業深度融合,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成立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和網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為加強集團數字化轉型和網絡安全工作奠定了基礎。濰坊供水集團通過智慧化升級,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供水生產高效低耗運行;武城環保借助智慧水務精細化管理,實現廠區準IV類出水穩定排放,全年降低成本約150萬元;無棣眾興王山水庫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建設項目已完成水利工程標準化運行數據平臺初步搭建工作。水發水控運營管理系統完成《基于漏損控制的供水智慧化系統建設方案》編制,已實現部分供水企業管網在地圖上的展示。
關鍵詞十:良好創新氛圍
水發水控加強集團科創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員科創素質提升,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技創新知識,展示科技創新成就,樹立熱愛科創、崇尚科創的工作氛圍。加強集團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服務支持,培育了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新認定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家、山東省創新型中小企業4家,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家;印發了《水發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籌)科技創新合理化建議管理辦法(試行)》,有效調動全體員工參與科技創新工作的主動性。胡晨曦 供稿